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到了国家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这在我们党和国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次巨大飞跃。然而,何谓“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国学”?许多普通大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都对此认识模糊,概念不清!笔者根据中央文件精神,收集有关专家研究成果,整理阐述如下,供大家共同学习参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学问,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倾向、信仰追求、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集中表达和经典提炼。可分为广义国学和狭义国学来探讨。
一、从广义讲,国学可作如下阐述。
(一)定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和丰厚滋养;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难以割舍的共有精神家
(二)内涵
国学文化包罗万象,涉及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范畴,是历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一般包括六个方面。
1.道、器、艺、仪(文化的四个范畴,其中道是核心)
2.言、字、籍、俗(文明的四个维度,其中典籍更能体现文明的价值)
3.经、史、子、集(典籍可分四大部,其中经部思想最重要)
4.儒、释、道、法(以学说分类,其中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主干)
5.孔、孟、老、庄(以文化代表人物分类,孔子是中华文化总代表)
6.兵、农、医、武(其他文化形态,中医是中国文化思维范式下的医学)
二、从狭义讲,国学一般指有文字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典籍。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传统古籍分为经、史、子、集等四大部类。
1、经,主要是指“四书”、“五经”、“六艺”。“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现今有的专家将经阐述为十三经,包括《论语》《孟子》《孝经》《尔雅》《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2、史,包括正史和杂史。正史即常说的《二十四史》,加上后来的《新元史》和《清史稿》合称二十六史。杂史包括民间信史、地方志、家书等十五大类。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史学意识最强、资料保存最多、历史记载最真实的民族。经史参合一直是朝廷治国与文人修学的主要传统。
3、子,诸子百家著作。包括儒、道、释、法、兵、农、杂、术数、医、艺术、书画、谱录、类书、蒙学等。子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给了中华文化不同的方向选择,对经学起到了辅助和制衡的作用。其中《荀子》《法言》《老子》《庄子》《中论》《近思录》《传习录》《孙子兵法》《韩非子》《吕氏春秋》是子学中的代表著作。
4、集,除经、史、子三部之外的一切著作。包括总集、别集、辞、词、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杂记、随笔等。